推荐新闻
展览资讯
中国书画院山西分院邀请著名书法家邓明阁举办《私话艺术讲座》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在这个春暖花开、绿茵大地的時节,中国书画院山西分院于4月26日上午,邀请高级工艺美术师、山西省文史馆馆员、中国书法家协会首批会员、山西省工艺美术大师、闻名遐迩的著名书法篆刻家、年逾86岁高龄的邓明阁老先生来到画院,为画院的老师们和省城书画篆刻爱好者,举办了《私话艺术讲座》。
讲座由中国书画院山西分院执行院长师小明老师主持。师小明院长首先向大家介绍了邓明阁老先生的简历和他从事书法篆刻艺术所取得的成就,号召与会的各位老师都要向邓老先生学习,并通过听邓明阁老先生的讲座,提高各自的艺术修养和书画篆刻水平。
邓明阁老先生以朴实无华的语言讲述了他从艺七十多年来的刀笔人生和艺术生涯以及他生活中所经历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他1934年生于山西平遥,出身书香名门,书法世家,自幼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四岁即习字摹画,十岁操刀勒石,加之天赋聪慧,博文强记,勤奋好学,勇于创新,故艺术成就显赫,硕果累累。
他年轻时候既书又画,晓有名气,暮年求变,自成一家。他的书法以魏碑、隶书、篆书见长,又以书法篆刻为主攻方向,创立了自己的书法篆刻艺术风格,按他的话讲叫“四不像”,他的书法篆刻艺术既有魏碑的遒劲,又有隶书的波折,更有篆书的金石味道。他总结了书法艺术的经验是,要做到有五感:即“重感、动感、茬感、扭感、滚感”,还把书法艺术的行笔变化,比喻成生活中的用筷子挟豆腐、挟豆豆、挟粉条、挟方便面,通俗易懂,寓教于乐,使大家深受启发。他讲搞艺术就要向丁果仙那样求变,搞艺术就得学会变,不变就呆,不变就死,能变就活,艺术才能有生命力,不能定型,要取众家之长,补自身之短。他讲画画的人要学会书法,搞书法的人要学习篆刻,书画篆刻艺术是互补的,互动的,触类旁通,相得益彰,要“以写字的方法去画画,以画画的方法来写字,以篆刻的方法去写字,以写字的方法来篆刻”,这样才能事半功信,取得成功。随后,他老人家又给大家介绍了篆刻的基础知识,如:单刀法,双刀法,冲刀法,切刀法和篆刻的章法以及如何布局谋篇,等等。
邓老先生平易近人,谦虚谨慎,他的讲课,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贴进生活,贴进艺术,没有高话,没有大话,很有韵味,很接地气,使与会者感受启发,很受感动,受到大家的一致赞赏和欢迎。
邓老先生,出身平遥书香世家。曾祖父、祖父、父亲都是以礼仪诚信为本的晋商,家境殷实,文化氛围浓厚。受此熏陶,邓明阁先生自小便与书法笔墨结下了不解的缘分。此后,他便效仿前人,刻苦临摹碑帖,而且非常注重观察、琢磨和思考。与此同时,他开始四处求师问教,初时曾得到祁儆哉、祁印令、张德安等故乡名流的教诲,后转益多师,博采众长,逐渐形成自己书法外倔内含,刚柔相生的特点。这段学习的经历为他打下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和扎实的书法功底,也为他今后的艺术之路做好了准备。
邓老先生的书法是以楷隶为主,兼以篆、草。郑林先生曾说:“他是用写字的方法刻印,用刻印的方法写字。”这种才能得益于他对传统书法的深刻认识和对传统笔墨功力的掌握。邓老先生的书法体式大开大合,疏密对比反差特别强烈,充满骠悍、矫健、阳刚式的美。他的作品以雄健刚毅,酣畅淋漓,奔放舒畅,清新大雅而著称,处处透露着一种浑然天成的美。
邓老先生还非常擅于创新,在艺术表现方面具有很强的协调能力。他的书法作品兼具古典韵味和时代感,外形绮丽璀璨,内在却充满了审美趣味与韵律感,这也体现了邓老先生尚新求异、不断超越的内在文化心态。
南宋儒家学派代表人物陆九渊曾说:学习的目的就在于“穷此理,尽此心”。修养功夫在于求诸内,存心养心。邓老先生常说的一句话是:“我只是一名书法爱好者,就像票友一样”,这句话恰恰一语道破他一生所感悟的人生哲理。人人都说,字如其人。生活中的邓老先生平易近人,不喜张扬,这些凝结在书法作品里的心血,就是邓老先生最真实的写照吧。
山西省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名誉会长、省城著名书法家张秉谦老师,对邓老先生书法篆刻讲座,进行了点评、赞赏。
山西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太原五中特级教师、山西省书画函授大学美术教授谢永发先生,对邓老先生的书法篆刻讲座,予以高度评价。
天道酬勤,书者多寿。要论邓明阁老先生最著名的书法作品,那首推便是这部在1999年推出的《颂寿篇》了。该篇共收作品108件,每件皆带有“寿”字吉祥词语,这是作者献给“99国际老人年”的一份厚礼,也是邓老先生退而不休、老有所为的见证:“退休后清闲无事,适逢索书者每每以祝寿词语相嘱以赠长者,由此得到启示,萌生汇集吉庆美意词语之念,特写颂寿之语一百零八条,以呈吉祥。”
难能可贵的是,这108件作品风格迥异,姿态不一,相互之间全然不雷同。不仅如此,他还将其得心应手的印石名章巧妙地配置其间,使书法、印章相得益彰,朱墨两色互为映衬,收到了极佳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