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新闻
展览资讯
中国书画院安徽分院红色之旅•走进皖南书画采风活动
红旅提振精神 丹青赞颂党恩
——庆祝十九大·中国书画院安徽分院赴皖南红色根据地开展主题采风纪实
本次红旅是继皖西革命老区,贵州重走红军路之后,又一次主题采风活动。
2017年10月17日正值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的喜庆日子。中国书画院安徽分院的艺术家一行26人,在名誉院长著名山水画家郭公达,常务副院长兼秘书长欧阳德的带领下,怀揣一颗感恩之心和喜迎党十九大召开喜悦之情,赴皖南新四军红色根据地开展为期四天的主题采风创作活动。
艺术家们在短短的几天马不停蹄、驱车千里,先后来到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地,徽州岩寺新四军纪念馆参观采风,并深入多地特色小镇,如宣城的海棠小镇、五色谷小镇、徽州区的齐云小镇、西溪南小镇,感受小镇的古村落风情。艺术家们不仅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党爱国教育,更激发了艺术创作的热情与灵感,大家一致表示,一定铭记先辈们为国家、为民族解放流血牺牲的悲壮历史和丰功伟绩,运用好手中的这支笔,创作出更多讴歌历史,讴歌时代的作品,向党的十九大献一份厚礼。
艺术家团队从省城合肥出发直奔皖南泾县云岭。云岭地处于青阳、南陵、泾县三县交接地带。它三面环山,一面依水,竹林青翠,风光如画。1938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湘、赣、闽、粤、浙、鄂、皖、豫8省红军游击队汇集成一道奔涌不息的抗日铁流——新四军。1941年1月4日,新四军军部和所属部队约9000人,奉命从皖南泾县的云岭地区北上到日寇后方开展游击战争。当部队到达茂林时,突遭国民党军队7个师8万余人包围袭击,新四军被迫自卫,终因寡不敌众,除约2000人突围外,大部分被俘、失散或阵亡。
在宅院内,艺术家一边参观一边聆听发生在这里的悲壮历史故事。
这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发生地。
这是发生在距今76年的一桩让天地同悲,草木含恨的惨烈的历史事实。
这是抗日战争中江南的千古奇冤。
这是第二次国共合作中亲者痛,仇者快的一曲悲歌。
这是大敌当前却同室操戈,骨肉相残,箕豆相煎的历史悲剧。
这是一场由当时国民党的顽固分子蒋介石挥舞政令,军令大棒,有领导、有计划的布防和预设的陷阱,大规模屠杀作为其部属的新四军的罪恶阴谋。那时刻,新四军部队突遭国民党部队包围袭击后,不得已被迫自卫。自卫反击中,官兵们有的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有的用石头砸、用牙咬作殊死搏斗,有的抱着敌人一起滚下深谷……数千英雄儿女倒在血泊中。一代名将新四军军长叶挻被无理扣押关进囚牢。新四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壮烈牺牲,新四军副军长政委项英,副参谋长周子昆在突围中被叛徒杀害。新四军4500余人,被关进“人间地狱”的上饶集中营,一批高级干部和一批共产党员先后被集体屠杀。著名音乐家任光,新四军直属教导总队7名女战士和战地文化处9名女战士共16名女战士,也先后壮烈牺牲……
云岭新四军所在地四面环山,东流山,齐云山傲峙东南,悬岩峭壁,山高林密,幽谷深邃,雄峻瑰丽,风光秀丽,遗憾的是正是在这块风景如画的地方,居然成为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顽固派屠杀新四军抗日将士的屠场,哀兮!悲兮!大家扼婉痛惜!烈士陵园里,9根巨大的圆形石柱环绕整个纪念广场,其中7根特意做成了残留半截的形状。这7根折断的巨柱,代表遭到反动派阴谋包围而遇难的7000名新四军将士,2个完整的巨柱代表着2000名相继突围的将士,在斗争中逐渐成为国家和民族的栋梁。
更令人气愤的是,皖南事变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发布解散新四军的反动命令,宣布其为“叛军”,取消其番号。1941年1月18日,周恩来在重庆《新华日报》上愤而写道:“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同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皖南事变的指示》,揭露国民党顽固派围歼新四军、摧残抗日力量的罪行,呼吁一切爱国爱军同胞,反对一切破坏抗战、破坏团结的阴谋。随后,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任命陈毅为新四军代理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不久后,新四军新的军部在江苏盐城宣告成立。
为了让人们永远记住这段历史的真实,当地政府于2000年12月仿造中国古代垒筑“巨石阵”的创意,在纪念广场上垒成事件发生日“4117”字样,作为标记物以刻石纪事。
艺术家们,睹物思情,心境沉重,倍感党恩。大家表示在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之际,我们来此参观,重温皖南事变这段悲壮的历史,就是要从历史脉络中去深刻理解党的崇高理想,就是要真正从历史实景中去感受革命先辈的顽强意志,就是要从历史规律中去珍视党和人民群众的骨肉深情。
现年87岁的郭公达和75岁的肖承震等满怀深情地说:当年新四军将士抛头颅,洒热血,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为的就是实现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我们一定要不忘初心,决心在有生之年为讴歌历史与时代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以回报先辈回报党。
一些出生在上世纪70年代之后的艺术家则动情地说:“云岭是一种高度。英烈们舍血肉之躯,扛民族大义,浴血坚持,誓死抗战的精神高度我们无法企及,但我们会接过他们手中血染的红旗,一代代传承下去,踏着他们的足迹,揣着他们的遗愿,向时代的高峰,永远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