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丹青妙手,高风亮节》

浏览量
【摘要】:
丹青妙手,高风亮节  ----记画家杨百亮先生  文/中国书画院编辑部主任王进玉  初认识杨百亮先生是在《中华英才》这本杂志上,有一个关于他的专题。还记得当时我把报道他的专题文章前前后后看了三遍,把刊登他的几幅画作左右端详了许久。给我的总体感觉是:他的作品虽然属于写意一类,但始终保持着极为谨慎的笔墨,丝毫看不出一丁点的粗率和随便。他懂得如何把畅达的心怀和豪迈的性情通过有形的笔墨干净、痛快且理智地发

丹青妙手,高风亮节

----记画家杨百亮先生

  初认识杨百亮先生是在《中华英才》这本杂志上,有一个关于他的专题。还记得当时我把报道他的专题文章前前后后看了三遍,把刊登他的几幅画作左右端详了许久。给我的总体感觉是:他的作品虽然属于写意一类,但始终保持着极为谨慎的笔墨,丝毫看不出一丁点的粗率和随便。他懂得如何把畅达的心怀和豪迈的性情通过有形的笔墨干净、痛快且理智地发泄出来,犹如喝酒,我以为酒酣而能不乱阵脚则最为可贵。

  现实生活中见到杨先生是在前不久,清晨,我的办公地点。先生很平易近人、和蔼谦逊,一见到我便嘘寒问暖,并仔细询问起关于我的情况。我与先生边喝茶边聊天,不觉时间已近正午,但他却坚持要画完一幅作品才肯去用餐。他创作作品时特别投入,也特别用心,先做稍微构思,然后挥毫从之。在细节部分的处理上,尤为一丝不苟,笔笔精确。

  吃完午饭,先生没做片刻休息,便立即又进入了创作当中,似乎他的激情永远是充沛的、源源不断的。整整一个下午,先生画了四幅佳作,且均是连续作业,无任何间歇。这使我不得不赞叹万分,一位近古稀之年的老人,对绘画艺术却有着如此的坚守和执着!

  杨先生出生在河南农村,父亲是位民间艺人。其幼年在父亲的影响下迷上了写字绘画。但因为家庭贫困,他很小就担负起繁重的劳动,只有在空闲之余,或是逢年过节、下雨下雪天才有机会好好充电学习。迫于生活,他上过工厂、下过田地,甚至捡过废品,但却从未丢掉过画笔。“自幼习画度日艰,油灯熬尽抱书眠”,这是他曾写过的诗句,也是当时最为真实的写照。“现在一天不画画,我就认为是在荒废光阴,蹉跎人生,只有坐在画室、铺开宣纸、拿起毛笔的时候,心里才觉得有了寄托,才觉得格外充实和有意义。如今物质条件宽裕了,不再忧愁所谓的吃和穿等,因此我要尽力用所挤出来的每一分每一秒去换回曾经失去的那些本该属于绘画的大好时间。”先生略显激动地说。

  仔细品读杨先生的作品,会发现他的画以韵见长,注重将纯熟的技法巧妙地融入到无限的笔墨情趣中来。他的人物画多以古代贤人雅士为对象,通过对他们形与态、神与韵的精心描绘和把握,努力呈现出忠孝仁义礼智信等一系列可贵品质。因此,他的每一幅人物画都是一个,甚至多个道理与美德的阐释和弘扬,都是一种,甚至多种温暖情感的寄予和抒发。比如他笔下的《李时珍采药宿古寺图》,刻画的是一个受人尊敬,为民解忧除病的伟大医药学家,宣扬的是悬壶济世、医者仁心的高尚德行;《姜子牙垂钓渭水滨》讲述的是一个满腔宏图、静候明主的传奇人物,告诫世人,特别是年轻人要树立志向、追慕贤者。

  除此之外,他的动物画也十分出众。其代表作《华龙腾飞》《百虎图》等堪称经典。在二十六米的长卷上绘制出春夏秋冬不同特色的景象,以及一百只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老虎,且景有景的味道,虎有虎的神威,实为壮观和精彩。此作现已被伊朗大使馆永久珍藏。

  被各地珍藏的画作当然远不只这么一幅,在艺术的道路上,杨先生的影响以及所取得的成就均是颇大的。他获得过诸多荣誉和奖励,但却从来不事张扬,不为虚夸也不为造作。先生说话总是那么温和又客气、朴素又诚挚;先生做事总是那么认认真真、有条不紊。

  在临近回去的时候,先生悄悄对我说:“送我一幅你的作品吧,你的书法我挺喜欢。”我没做任何思考地便写下了“高风亮节”四个字敬赠之。我想先生是当之无愧的。

>
>
>
《丹青妙手,高风亮节》